工程力学专业优秀校友专访之一—2000级校友李利平
作者: 日期:2020年08月17日 13:21 点击:
“勠力同心二十载,稳中求进开新篇”,在山东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办学二十周年之际,特推出“优秀校友访谈专栏”,让我们一同跟随力学专业优秀毕业生们的脚步,回顾他们多彩的校园生活,了解他们与力学邂逅的故事,共享他们大学阶段的求学成长经验,聆听他们对力学专业学子们的建议。
本次访谈我们邀请了工程力学专业2000级校友、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利平教授为我们讲述在校期间的那些事儿。
Q: 您作为首届(2000级)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能讲讲在校期间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吗?
A: 大学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事,每当我回想起大学时光时,首先想到的是我们作为第一届力学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特殊背景与共同成长经历。开创意味着新生与探索,经历则饱含着艰辛与不易。
入学印象
2000年那个不同寻常的千禧之年,我们来到泰安,成为了学院首届工程力学班的学生。迎新会上,宋振骐院士慷慨激情的报告让我们热血沸腾,瞬间觉得考入矿院仿佛打开了人生的金矿。
非典插曲
在校期间,老师们对我们的生活都特别关照。还记得非典那年,我们正值大三,班里一位同学从广州回来,时任学院党委副书记宋传文老师半夜紧急从家赶到宿舍把大家进行集体隔离,天亮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宋书记瑟瑟发抖,只穿了秋裤和拖鞋,那晚,他讲的话现在我都还记得。
老师记忆
四年大学,我担任了三年半班长,在整个班级我最熟知力学系老师的不易。大学宿舍正对着矿压所,我在上铺,经常看到天刚蒙蒙亮谭云亮老师早早上班的身影。大一期间,专业思想问题突出,我们首任工程力学系主任谭云亮老师,殚精竭力,不断的循循诱导,将一小帮愣头青们硬是送入了力学康庄大道。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初开设的力学课程非常超前,在王同旭老师、肖洪天老师、潘立友老师和刘传孝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们在本科就学完了弹性力学、张量分析等课程。我们当时称他们为“力学五驾马车”,推拉扛背,是他们一起扛起了力学大旗、托起了力学的未来。
Q: 您能讲讲那时侯的大学生活吗?学习氛围怎么样?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A: 大学四年,总体感觉是充实的,略带一些忧郁。在泰安四年的求学经历了力学专业的开创与艰辛,以及班级的努力和不断提升。408的宿舍氛围很好,和谐团结,大家各有爱好又能协同,班级大事从来大局为先,没有冗余的话。基本上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学习都很努力,因为开设的课程太难,当时研究生才学的复变函数、张量分析、弹性力学等我们需要在本科阶段完成。
同学记忆
当年班级里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现在仍记忆犹新。学校足球赛,绰号“小广东”的院队明星曹德强,在关键小组赛中,从左边路长途奔袭,似卡洛斯再现,技惊四座,引得看台一片惊呼。班里年纪最小的田皖,上大学时候貌似才16岁,但是在班里貌似一个成熟的“小大人”,对各种事情分析很有见解。“大熊”董福兴,虎背熊腰,平时说话又温柔似水,很关心大家。
学习氛围
第一届工程力学班没有女生,小伙子们来自全国七个省市,挑选的都是数学和英语比较好的学生,共21名。学习氛围在全院应该是最好的,很多人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点一线,少有谈恋爱的,大部分都忙于学习。
课余生活
课余时间,我喜欢音乐、篮球和文字,课余时间大多时候都是打篮球,几乎对那片篮球场产生了依赖。现在仍时常怀旧过去,记得学院三人制篮球赛我们拿到了冠军,班里的篮球队曾接受全校2000级篮球冠军班的挑战,最后竟然胜出了。班里几个篮球打的不错的都很团结,只是都没进院队,大三时我还有幸被评为了学院篮球赛的MVP。
除此之外,就是安静的躺在宿舍听音乐,胡彦斌的等。对文字的爱好与生俱来,常偶有涂鸦,写了很多东西都自己留着,不曾投稿。
Q: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力学专业学习在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A: 非常重要,首先在成长方面,大学四年使我懂得了隐忍与坚持,逆境求变,任何时候都一定要相信前方有一道光是为你而守。
在学习方面,大学学的很多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数值方法和基础力学知识,对于后来读硕士和博士非常有帮助,也得益于这些根基,使我在后来的学习中游刃有余,也为后续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Q:您对咱们工程力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日后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A:工程力学专业现在的发展超过了我个人的预期,各个方面很平稳。建议进一步解决专业思想问题,从岩土工程打入到航空航天等领域,并在课程上加重人工智能等比重。师资上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力学专业毕业生组织,不但要培养力学工程师,还要培养力学大师。
Q: 在专业办学20周年之际,有什么想对力学专业的学弟学妹们说?
A: 当看到前面是枝繁叶茂的通天大道,就不要怀疑自己正在走的路。力是源,学是根本,工程是应用目标,工程力学就是大家的未来!
校友简介:
李利平,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黄文熙-陈宗基岩土力学奖青年奖获得者,获第九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第十一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五四青年奖章、山东省“青春担当好团队”负责人。现任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常务副院长、山东大学新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院长。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项,重大工程委托项目1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3),以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出版中文论著3部、参编英文论著1部,发表SCI/EI论文206篇(第一及通讯作者69篇)。授权美国专利1项、国际专利PCT2项、中国发明专利38项(第1)、软件著作权17项(5项排名第1)。主编和参编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等6项,主编省部级工法2项、参编2项。(整理:工程力学专业办学二十周年筹备组 编辑:徐薇 邹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