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banner
学院首页 >> 能源学者 >> 正文

陈绍杰:师者匠心育桃李 潜心科研结硕果——记2023年“齐鲁最美教师”

作者: 日期:2023年09月11日 17:39 点击:

摄影:贾丙波

9月的青岛,凉风习习。夜幕降临,华灯绽放,不少人走出家门休闲娱乐,享受着轻松惬意的初秋夜晚。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做着模拟实验,陈绍杰给家里人打了通电话,随后就回到办公室,继续浏览起最新的科研论文和信息。

像这样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陈绍杰早已习以为常。今年获得2023“齐鲁最美教师”称号的他,与“煤”结缘近二十年。他创新攻关,用科技的力量在采煤塌陷地里打造出“绿水青山”;他倾心育人,用创新的火种为我国能源事业未来点亮了一盏盏年轻的“心灯”。

——关爱学生,永远把学生装在心里

陈绍杰出生于河北定州的一个农村家庭,他从小家境贫困,最穷的时候甚至“没饭吃”。

2009年,博士毕业时,许多国内外大公司纷纷向陈绍杰抛出“橄榄枝”,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留校任教。他说,“我是教育的受惠者,求学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照顾,我想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陈绍杰始终把学生装在心里,当学生出现困难时,他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寒暑假时,他拿出工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购买返乡车票;中秋节,他筹集资金购买月饼与学生一起过节。去年,他个人出资捐赠100万元,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而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了。陈绍杰手机里还有一份特殊的“账本”,哪名学生有什么问题、需要他做什么,哪些学生要考研了,哪些学生需要推荐就业……信息密密麻麻地藏在他的便签表上。

“我的门永远对学生敞开。”陈绍杰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中的引路人,身兼党政任务、科研任务、教学任务的他无论有多忙,总是把学生的事放在第一位。从课堂教学、实验指导,到学生生活所惑、身体状况等,从课内到课外,他永远在学生身边。

在陈绍杰眼里没有差学生,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陈绍杰尝试为所教的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逼着自己成为“全能”的人,和学生谈得了学术,也聊得了“八卦”。亦师亦友的相处之道,消弭了师生间的隔阂,也让“量身”变得简单许多。

2016年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马宏发刚进入陈绍杰的团队时,由于方法不对,常常事倍功半。陈绍杰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经常和他讨论问题,引导他不断尝试新思路,提升科研水平。如今,马宏发参与的“类岩石材料蠕变宏观硬化”研究成果受到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

——情系矿山,在生产一线破解难题

近处是林立的楼房,社区干净整洁,居民乐在其中;远处是巍峨青山,漫山绿植郁郁葱葱……这是9月份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出现的景象。

早些年吃采煤“资源饭”,曾让章丘遗留了大量的破损山体和采煤塌陷地,是陈绍杰带领师生让满目疮痍的矿区重焕生机。

陈绍杰的研究方向是矿山特殊开采以及采煤塌陷地治理。在他看来,“采矿场就是理论研究的战场”。在这一信念的驱动下,陈绍杰带着青年教师和学生“泡”在煤海里,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在山东能源集团岱庄煤矿,为了做好条带煤柱长期性能的监测,陈绍杰曾连续一个月每天中午11点下井安装仪器进行监测,凌晨3点上井,天亮后又紧锣密鼓地和矿上技术人员一起讨论方案。

现场监测非常考验体力,陈绍杰和团队成员背着将近50公斤的设备下井;现场监测考验的是胆量,在一次监测中,他们发现井下某个煤柱附近的数据传输线断了,断裂位置位于壁后采空区20多米处,需要人进入采空区把数据传输线重新接起来。然而,采空区存在安全隐患,上方的顶板随时有可能塌下来,被煤矿列为禁地。

一个两难问题摆在陈绍杰和团队面前:接,人有可能面临危险;不接,团队前期的研究工作就会付之东流。

为了“抢救”宝贵的第一手数据,陈绍杰二话不说钻进采空区,把数据传输线重新接通。“面临危险的时候,别人往外跑,陈老师却逆行去保护数据资料,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最好的一课。”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屈晓说,陈绍杰的科研态度深深影响了他和同学们。

不懈攻关下,陈绍杰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建立起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关键理论与技术体系,让原本附加值很低的废旧采矿区地块“变废为宝”。如今,随着该成果在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推广应用,一片片废旧采矿区变身为高楼林立的宜居新城,呈现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依靠科技的力量,陈绍杰化腐朽为神奇,在采煤塌陷地打造出“绿水青山”。

近20年来,陈绍杰在采矿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5项、发表13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科研成果频频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中。他自身也先后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以己为梯,为学子点亮科研梦想

多年来,陈绍杰先后为本硕学生讲授“矿井特殊开采”“矿山岩石力学”“学科前沿技术”等课程。他所教授的课程与实践密不可分,他常常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搬进课堂,将实例教学、模型教学、启发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这种“实战式”教学深受学生“追捧”。

前不久,济宁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居煤矿遇到双端堵水器检测技术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矿区实践的能源学院学生通过改进设备构造,升级探测仪表,解决了困扰煤矿工人的难题,协助煤矿完成创新创效项目10余项。

像这样的实践课堂,对陈绍杰的学生来说已是司空见惯。陈绍杰鼓励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将专业知识与现场相结合,解决企业生产中的“疑难杂症”,他还把学生的创新成果送到企业进行推介,让成果在一线“活”起来。

陈绍杰所在的能源学院以采矿为特色,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他注重培养学生能够弯下腰、扎下根、不怕苦的品质,创新推出德育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践行责任担当。能源学院2021届毕业生邹佳宇深受其影响,毕业后主动到贵州省松河煤矿一线工作,工作中他多次和陈绍杰交流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创新优化了矿上支护体系,保证煤矿安全的同时节省了大量资金。

“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学生科研路上的引路人。”这是陈绍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课堂教学、实验指导,到主题班会、谈心交流,从课内到课外,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科研、热爱科研。陈绍杰还利用周末和休息时间指导学生参赛,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组建起开采沉陷控制与环境保护等12支科技创新团队,取得了多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

迄今为止,陈绍杰已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超过4000人,毕业五年内的学生有9人获“全国煤炭行业建功立业优秀毕业生”称号,为我国能源事业储备了一批生力军。

如今,对于陈绍杰来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学生聚在一起谈论矿区的发展变化。在他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黑色矿区添一抹“绿色”,让更多青年人躬耕煤海,为祖国开采“光明”,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记者:韩洪烁)

               


友情链接
山东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
山科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