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新时代,矿院学子展风采】传泥塑之风,寻非遗之梦
作者: 日期:2019年08月26日 23:05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积极准备,整装待发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7月22日,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非“泥”莫属平度泥塑文化传承发展调研团队奔赴青岛市平度市调研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
平度泥塑流传悠久,目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初有一位老人到丘西村乞讨,村里人将他收留。后来,老人偶然发现了用模子刻泥塑的方法,并向村民传授了泥塑最初的技巧及制作方法。自此,泥塑手艺在丘西村发扬光大。然而,曾经一度辉煌的泥塑手艺,在当今却面临着几近失传的不利局势。谈及泥塑文化,外地人甚至是当地居民都对此知之甚少,传承艺人更是寥寥无几。
临行前,团队提前联系到平度市艺术家协会会长高杰老师和当地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荆宝海师傅,对第一天的行程做了初步规划。调研团队清晨出发,经过三个小时车程后到达目的地平度市,下车后随即赶往非遗展馆。高杰老师热情地引导团队并介绍了陈列在展馆内的艺术作品,评价并展望了平度非遗文化现状及未来,队员们认真倾听并记录了高杰老师的讲解。
高杰老师介绍非遗展馆中的作品
深入丘西,参观泥塑
下午,团队到达蓼兰镇丘西村荆宝海师傅家中,对荆宝海师傅的作品进行了参观,并与荆宝海师傅就平度泥塑发展现状展开密切交流。荆师傅演示泥塑的简单制作过程,深深地吸引了团队成员。不算宽敞的屋子里,所有人围坐在荆师傅旁边虚心学习。屋子虽小,却贮藏了上下百年历史、千姿百态人间。
荆师傅对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愿意积极配合团队开展调研工作。调研工作虽刚刚开始,队员却早已深刻认识到传承发展以泥塑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团队此行,任重而道远。
荆师傅演示泥塑制作过程
心手传承,鲜活匠艺
7月23日上午,队员们满怀期待地来到了荆师傅家,跟随荆师傅学习了泥塑的简单制作过程。荆师傅建议队员们先从牛的造型开始学习。一块平淡无奇的泥巴,在荆师傅手中来回转换几下,一只活灵活现的泥塑牛就基本呈现出来了。在荆师傅耐心地指导和示范下,队员们逐渐捏制出了牛的大致轮廓。
除了教队员们捏泥塑外,荆师傅还给我们展示了泥哨的制作方法。形态各异的泥哨模具、雕刻精细的模具花纹都是泥哨的特色名片。制作中最难的步骤当属给泥哨插孔,除了要把握力度外还要注意角度的选取,极小的偏差都会前功尽弃。荆师傅不厌其烦地给予队员们指导,帮助队员们顺利捏造出合格的泥哨。跟随荆师傅学习了一个上午,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泥塑艺术中所蕴含的博大的技艺与文化。
荆师傅指导队员们捏制泥塑
非遗之梦,传世芳华
下午,团队再次返回荆师傅家,围绕泥塑的传承发展问题与荆师傅进行了详细的访谈。访谈中,团队了解到泥塑目前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因素影响。要发展泥塑产业,首先要解决传承人的吃饭问题。这给团队提出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路。荆师傅还跟队员们分享道,“小时候,我跟着我爷爷学习捏泥塑,爷爷嫌我捏的人像歪歪扭扭,一生气就给我摔了。”无意间分享的过往故事,却无不流露出荆师傅对那段学习泥塑时光的怀念与难忘。
荆师傅与团队合影
传世芳华,惠泽后人。跟荆师傅在一起的时间是短暂的,团队成员学习到的手艺也非常有限,但是队员们从荆师傅那里学习到的传承信念、工匠精神都是值得反复回味的。
跨越千年,一代代人凝聚、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在悠悠岁月中谱写了对生活热爱的诗篇。当灵感凝聚成文化,当符号化为了诗篇,一脉相承的文化如今需要新的方式使其继续发挥原有的光和热,照亮艺术家的笑颜。通过产业发展令泥塑文化深入人心、发扬光大,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考验。长路漫漫,无法阻挡团队调研热情;烈日骄阳,亦不能阻挡团队前进的步伐。凭借团队的力量,为泥塑发展做出一份贡献,我们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