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专业发展方面,创立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和“下三带”理论,并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特殊开采”等方向上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基础厚、作风实、能力强、肯吃苦”的育人特色。

1. 中心拥有国内唯一的校内实践教学矿井,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验教学环境

由于煤炭生产现场特殊的作业环境,煤炭企业往往由于生产和安全等因素,不愿接受学生到现场实习,即使接受了,也很少安排学生到一线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大多只是象征性的参观,致使实习这一重要环节无论从时间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保证。另外,学校远离煤矿,只能采取校内集中上课、校外集中实习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本身就不符合教学的规律,加上煤矿现场是生产单位,很难组织有效的教学工作;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相关专业本科教学质量。为了满足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需要,中心建成了国内唯一的校内实践教学矿井,该校内实践教学矿井布局合理、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符合规范、实习内容丰富。校内实践教学矿井含采煤和掘进工作面各一个,具有采掘、机运、通风、排水、提升系统等各类设施。校内实践教学矿井建设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解决了实习经费困难、完全依赖煤矿现场的实习模式,在实验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 以重点学科、实验室为平台,构建了矿业工程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特色鲜明的 “分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并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实现了由“教学实验”到“实验教学”的过程转变。

3. 注重学生自主性创新型实验比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近年来,中心重视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结合,采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不断增加综合设计型、科研创新型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教学内容;设立“大学生励志班”,实行导师制,积极推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中,吸收大学生参与,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与科技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自主性实验水平、鼓励学生科技发明申请专利等,由此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适应环境快、动手能力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以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为依托,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

中心通过实施“新光工程”、“教学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导航计划”加强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该团队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并获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